20 世紀70 年代,美國、意大利等國開始出現對咖啡沖泡用水的研究。2003 ~ 2004 年,歐美咖啡雜誌第一次提到水質是左右咖啡風味的關鍵因素。隨後幾年陸續有探討水中礦物質與咖啡風味關係的文章發表出來。直到2014 年,精品咖啡業者與科學家合作研究了鈣、鎂、鈉、鉀等陽離子在咖啡風味萃取中的作用,第一次明確指出這些正價陽離子不僅可能導致結垢,還有助於風味物質的萃取,並對陽離子的結合能力進行了排序比較。這些研究成果隨後發表在一篇名為“The Role of Dissolved Cations in Coffee Extraction(溶解的陽離子在咖啡萃取中的作用)”的論文中,掀起了咖啡用水科學研究的風潮,以往被咖啡人畏之如虎、除之後快的“硬度”概念也開始有了新的面貌。
2016 年,第一本探討咖啡與水的專著Water For Coffee 出版,隨後不久SCAE(歐洲精品咖啡協會)將過往數十年間咖啡沖泡用水的零散知識點歸納成冊為The SCAE Water Chart,這些無疑成為科學研究咖啡沖泡用水的里程碑。作為一名咖啡從業者,我對此感受頗深,前些年大家對於水質毫不關心,“無色無味”似乎就是全部,這幾年各種水質處理、調節和監控設備忽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關於水質科學的課程或講座異常火爆,競技賽場上“玩水”的選手越來越多。調整水質(我們稱為“做水”)對於咖啡風味的改善是如此明顯,以至於越來越多的咖啡師樂此不疲。此時我們在討論沖泡用水時,已然意識到這是新咖啡師人群最迫切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識和技術手段,是在出品端脫穎而出,贏得競技賽事或顧客芳心的不二利器。